深度參與

過去的一年很具挑戰性,縱使我的實質工作沒有太大變化(不論有否觀眾在場,表演仍然是表演),而疫情對我個人的影響也較少。

鄭雲飛
• 專業演員
• 《雙城記》廣播劇;《俠盜羅彬》 超媒體別注版;青年劇場 2020:《玫瑰之戰》

經歷了 COVID-19 嚴酷的考驗之後,我對相聚有前所未有的渴望。隔離、社交距離使人類從未如此衝動想見面、想分享和想感覺彼此的情緒起伏。不同形式的藝術為藝術家提供了不同的表達方式,也為觀眾提供了不同的方式接受這些共通的感覺。

李誠願
• 演員及教育助理
• 青年劇場 2020:《玫瑰之戰》;偵探故事中學生工作坊

藝術一直都是社會的一部分。一直以來藝術是一個讓我們探索新思維的媒介。新冠一役提醒我們更注重溝通、批判思考及認識文化的需要,全都是藝術固有的部分。戲劇讓我們從別人的角度出發,理解他人的處境及觀點,這正是我們現在比以往更需要做的事。

Heather Cooper
• 導師
• 「戲遊人生計劃」;故事怪獸小學生工作坊;偵探故事中學生工作坊

雖然與面授學習相比網上學習的確很不同,但它仍然是目前最佳的選擇,誇啦啦讓網上學習做得到!我很感恩 Bravo! 並沒有完全取消所有的安排。相反,我們仍然有寶貴的機會參加訓練和總遴選!

岑沛欣
• 演員
• 青年劇場 2020:《玫瑰之戰》;聲音運用及舞臺格鬥訓練

藝術在後新冠時代非常重要,它為人們帶來重建的希望和積極性;從困難中恢復過來。它帶來歡樂和幸福。此外,藝術是這個最非常時期的記錄,讓後世有機會一睹他們無法想像的日子。

岑沛欣媽媽
• 家長

2020年的學習模式從面授學習改為網上學習,師生交流被打斷。我不喜歡這種學習方式。我認為它缺乏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因為有些人會選擇不打開鏡頭上網課,或者寧願在聊天框中輸入他們的想法而不是相互交談。它大減學生上課的學習意慾。

蘇志輝
• 演員
• 青年劇場 2020:《玫瑰之戰》;聲音運用及舞臺格鬥訓練

在新冠疫情期間,藝術可以治愈破碎的靈魂。我們的身體可能會被隔離,但我們的創造力不會。讀好文學、畫人像、看網絡劇,把我們的靈魂帶出一個狹小的空間,進入想像的海洋。當我們在體驗藝術的同時彼此產生共鳴時,我們就會重新建立聯繫。

蕭靄琳 
醫學人文學科香港大學醫科生

(網上學習)可讓你變得更有創意,更專注察覺課程是否夠吸引。孩子和我對這有限的虛擬學習環境的適應力和創造力,叫我驚訝。

陳晉怡
• 建築師
• 賽馬會青創社區系列:誇啦啦藝術集匯「藝動人生」計劃

藝術也自然可以是一種理想的介入手法,讓服務對象以藝術的角度,透過觀察、聆聽、反思等的方式,重新認識、理解及欣賞世界各種的困難、挑戰、美好及機遇,重新體會人在環境中的互動,重新享受生命的一切。

卓志明
• 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顯徑會所社工
• 賽馬會青創社區系列:誇啦啦藝術集匯「藝動人生」計劃

我認為在疫情中的藝術扮演一個給我們發揮想像力和與人聯繫的角色,可以創造代表你的東西並表達你的感受。

張希琳
• 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顯徑會所 我設計的香港遊樂空間工作坊參加者
• 賽馬會青創社區系列:誇啦啦藝術集匯「藝動人生」計劃

我認為「藝動人生」計劃不是終結,而是接觸藝術的起點。這個課程有助培養我對藝術的興趣,以及擴闊個人視野,讓我有興趣繼續參與這些網上和實體舉辦的藝術活動。

鍾世傑
• 東華三院賽馬會利東綜合服務中心 Dance Sing Angels 參加者
• 賽馬會青創社區系列:誇啦啦藝術集匯「藝動人生」計劃

我覺得藝術本來就具備令人愉悅的作用,在疫情底下,大家都較少機會外出,我留意到很多老師會把在誇啦啦學到的藝術,回家分享,與家人同做,達到與家人同樂的作用。

張樂平
• 明愛樂恩學校學校老師
• 賽馬會「群藝群動」計劃 — 誇啦啦藝術集匯「藝力起躍」

平日於實體課較安靜的學生,在網上課程中會變得主動積極。網上教學把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拉遠了,但是這對於某一些學生而言,這種距離反而令他們覺得更自在、更安全,更放開地嘗試探索不同事物。

陳曉玲
• 劇場教育導師
• 賽馬會「群藝群動」計劃 — 誇啦啦藝術集匯「藝力起躍」

我(以成人義工身份)參與了 Sm-ART 網上課堂。我喜歡這個形式,因為在疫情下還可以保持和同學溝通,互動學習。大家能在課堂前看朱老師給的資料,在課堂上發表意見。 大家都在體驗這一個新的學習模式。同學們在網上年終展演作品,都有出色的表現。

周淑麗
• 義工
Sm-ART 青年計劃 

我認為後疫情的藝術可以幫我們減壓,因為我們能夠使用藝術發洩情感,表達自己,或是為我們帶來樂趣。

陳幸愉
• 聖文德天主教小學小五學生
Sm-ART 青年計劃 

在 2020 年無論上青年計劃 Sm-ART 還是學校的都是網課。我很不喜歡這種形式,覺得很無聊,實體課所做的活動,網課都不能做。即使在網課玩的活動也是受到許多限制。

林岳華
• 馬鞍山聖若瑟小學小六學生
Sm-ART 青年計劃

藝術尤其是畫畫和聽歌,可以消化因疫情帶來不同的負面情緒如不安、沉悶和憤怒。

陳霈樺
• 基督教宣道會宣基小學(坪石)小五學生
Sm-ART 青年計劃

與面授教學相比,網上課堂並不完美,因為學生大部分時間只能通過視覺進行學習。他們沒有足夠的機會親身體驗或實際運用所學。

麥子豐
• 聖文德天主教小學老師
Sm-ART 青年計劃

COVID 後時代,久違地參與實體藝術活動,例如:Sm-ART 的工作坊我感到挺開心的,認識了新朋友還有發現新的事物。對於大眾,最近一些固有的建築物加上了新的藝術裝飾。經歷困在疫情後,新的變化令大家有新鮮感之餘,也令人發現新樂趣。

陳卓希
• 基督教聖約教會堅樂第二小學小六學生
• Sm-ART 青年計劃